• 扩行距、缩株距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

    分类: 生物学 >> 生态学 提交时间: 2017-11-29 合作期刊: 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》

    摘要: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扩行距、缩株距密植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, 本研究以紧凑耐密玉米品种‘农华101’和半紧凑耐密玉米品种‘伟科702’为试验材料, 在6×104株·hm-2(D1)、7.5×104株·hm-2(D2)、9×104株·hm-2(D3)密度下, 设置扩行距、缩株距(KH, 种植行距为100 cm, D1、D2和D3株距分别为16.67 cm、13.33 cm和11.11 cm)和当地农民常规种植(CK, 种植行距为60cm, D1、D2和D3株距分别为27.78 cm、22.22 cm和18.52 cm)2种种植模式, 测定玉米吐丝期、乳熟期及完熟期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、茎叶夹角、叶向值、透光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, 计算叶面积衰减率, 研究扩行距、缩株距种植对春玉米产量及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 2品种KH种植下产量均显著>CK, 以D2密度下增产最明显, ‘农华101’较CK高7.8%(2015年)和7.0%(2016年), ‘伟科702’较CK高5.6%(2015年)和5.9%(2016年); 生育后期2品种KH种植下叶面积指数均>CK, 且乳熟期均达显著水平, D2密度下差异最大, ‘农华101’较CK高13.7%(2015年)和11.1%(2016年), ‘伟科702’较CK高11.4%(2015年)和15.8%(2016年); 2品种KH种植下均表现为上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小, 叶向值较大, 而中部叶片和下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大, 叶向值较小; 2品种KH种植下冠层透光率各层位均>CK, 其中顶层和穗位层均达显著水平。D1密度下, 除2015年吐丝期‘伟科702’外均表现为顶层差异>穗位层>底层, D2、D3密度下, 除2015年乳熟期D3密度下‘伟科702’ 外均表现为穗位层差异>顶层>底层, 且以吐丝期D2密度下差异最为明显, ‘农华101’较CK高5.1%(2015年)和5.0%(2016年), ‘伟科702’较CK高5.0%(2015年)和4.9%(2016年)。综上所述, 在较高密度种植下KH种植模式冠层结构更为合理, 产量更高, 且不同品种对KH种植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, 其中‘农华101’各层位叶面积指数、茎叶夹角均‘伟科702’; 实测产量不同密度下均>‘伟科702’, 在7.5×104株·hm-2密度下产量最大, 且‘农华101’较‘伟科702’增产更为明显。